三界之外

keep learning


  • 首页

  • 标签

  • 分类

  • 归档

spring cloud - 1

发表于 2018-08-21 | 分类于 技术 |

患者主索引(EMPI)

发表于 2018-08-21 | 分类于 医疗 |

是什么?

EMPI(患者主索引,Enterprise Master Patient Index)

为什么需要它

对于医院内部系统来说,院内不同的信息系统(LIS、PACS、HIS等)出于系统设计需要为患者定义了不同ID来识别患者身份,构建EMPI旨在为同一个患者提供不同ID之间的相互索引(对应关系),提供患者身份的唯一之别方式。
扩展到企业级的系统应用,企业内的用户体系和真正的自然人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让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这种需要把数据归属到具体某一个唯一自然人的业务无所适从了。要实现全程健康管理业务的基础:构建EMPI,实现患者身份的精确识别是打通院前、院内、院后各医疗健康环节的基础,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服务的重点之一。

IHE PIX协议

提到患者主索引,就不得不提IHE PIX协议。IHE PIX是国际上公认的解决患者身份唯一性问题的技术框架。

IHE(Integration Healthcare Enterprise,集成医疗企业)的概念是由北美放射协会(RSNA)及国际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协会(HIMSS)等多家机构于1998年共同发起的,旨在提供一种促进医疗信息系统之间集成的解决方案,同时提供集成方案的指导。2003-2004年度,IHE在其IT基础技术框架中提出PIX(Patient Identifier Cross-referencing,患者身份交叉引 用规范技术框架,其目的在于使来自于多个不同业务系统的患者身份能够实现交叉引用。

关于IHE PIX技术框架的细节这里不作展开。

多ID合并

在主索引完全建立好之前,同一患者存在多个主索引信息的情况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对于业务的开展带来巨大困难。解决该问题就要进行多ID合并,多ID合并业务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检验、控制、合并处理

  • 验证

    在“校验”阶段,系统以患者的有效证件(通常为身份证)为主线查找患者是否存在多个ID。如果存在,则提醒患者存在多ID的问题。

  • 控制

    “控制”包含两层含义:

    1. 是在就诊过程的重要环节控制没有合并多ID的患者受限;
    2. 是在合并功能中增加一些判断条件,通过这些条件决定合并业务是否能进行。目前受限的就诊环节设置在医生工作站,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多ID的问题,系统会提示医生告诉患者先去处理多ID问题,否则无法接诊。合并前的判断条件主要是判断被合并的ID关联的患者是否存在未完成的就诊记录。为了保护患者的权益,如果存在未完成就诊记录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多ID合并操作的。
    
  • 合并处理

    通过患者姓名、证件号、病历号、医保号等查询出患者的ID等信息供工作人员判断可否合并以及合并的关系。合并ID和被合并的ID对应的有效信息可以相互复制,这也保证了患者信息不会丢失。

参考文献

IHE官网
IHE wiki
如何理解患者主索引(EMPI)?

时间管理的三个版本

发表于 2018-08-15 | 分类于 能力 |

前言

时间管理现在已经是职场的必修课了,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我也看了至少不下5本。
对于时间管理也经历了三个版本的升级。

三个版本

版本一

番茄工作法
是这个版本的典型代表,把一天的工作切分成一个个小的工作单元,每25分钟一个工作单元,每个工作单元之间休息5分钟。我还专门为这个工作法下载了【番茄土豆】app应用,这个app有25分钟倒计时功能,时间到后自动进入5分钟休息时间,然后重复循环,这个app是跨平台的,手机上的内容和PC上的内容相互同步,非常方便。但是这个工作法除了对自律性要求很高外(这个已经非常致命了),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工作内容比较单一的场景才比较适用。你不可能在编程进入状态写的正爽的时候,因为25分钟工作单元到了就停下来休息。而且一天当中可能有各种会议或者方案问题讨论穿插进来,会把你早上来划分计划好的十几个番茄完全打乱。执行度很差,没有按计划完成番茄后挫败感又很强。虽然后面我还作了些改进,把工作单元时长扩展到1小时,但效果依然不好。

版本二

时间轴记录 + 四象限法
四象限我就不用多说了,很多人在用;这里说说 时间轴记录,这个方法我是从《人生高效率手册》中学来的,具体方法是找一页白纸,在正中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在竖线上画上一天中的关键时间节点(比如7点、11点、15点、18点),然后在前一天晚上在竖线的左边写上第二天的大时间区间计划,第二天开始执行,到了第二天晚上在竖线的右边真实的写上在这些时间区间中做的事情。 然后总结下为什么没有按照之前的计划进行,原因是什么。在下一次的时间轴计划中进行调整。

我是把上面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使用,执行了几个月,最终还是放弃了。说说问题在哪里。

  • 时间轴记录
    要每天进行详细的计划,晚上在把一天的真实情况进行记录,这些要花10~20分钟,熟悉之后可能会快些。光这点就让一大半人放弃了,真心需要非常的毅力。

  • 四象限法
    有时候真的很难在一瞬间就清晰的区分出这是紧急的,还是重要的分类。

版本三

精力管理 + 滴答清单:

  • 精力管理
    核心思想就是:人在一天中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时间段内精力的分布也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早上起床后的那两个小时内精力非常旺盛,然后就开始下降,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了。中午吃完饭休息15~30分钟,精力又恢复了,又可以保持1~2个小时。 要把最复杂最难的工作和事情在精力高峰期做,把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的工作放在精力低峰期做。

    这就比较符合人性,不像前两个版本反着人性来。

  • 滴答清单
    清单软件用过不下5种,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这个滴答清单了,我觉得非常符合中国职场的习惯。具体功能各自去体会。

目前就是在用版本三进行自己的时间管理,从目前效果来看,会一直使用下去。

看过的时间管理相关书籍列表

  •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 《人生高效率手册》
  • 《番茄工作法》
  • 《一天中最重要的2个小时》
  • 《吃掉那只青蛙》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发表于 2018-07-28 | 分类于 管理 |

困惑点

很多时候当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抉择时,往往会瞻前顾后,畏手畏脚。担心自己会做不好,或者方案不够完美。自己有时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漩涡。比如,有时在做一个系统方案设计时,有了版本一,但总想着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来解决,于是不断的深思、网上查资料、找人讨论。试图找到那个最佳的方案兼顾扩展性、灵活性、安全性、高响应等等。但是这个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压缩了项目其他阶段进行的时间。

抉择

当一个方案比前一个方案有改进的地方,那这个方案就可以拍板开始实施,只要比之前有进步的地方,不管大小,那总是在朝好的地方发展。所有不用纠结于一次找到最好的方案。

进一寸

人生也是这样,经济、育儿、情感、心理、管理、创业、法律、历史、文学、艺术、外语,哪个生活中用不到,多多少少都有交集,哪块领域用到了,但是知道的少,就去学习呀,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伯约(微信号:wiwisir)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4 日志
4 分类
3 标签
© 2018 伯约(微信号:wiwisir)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Gemini v5.1.4